非貧困縣、非貧困村的貧困戶脫貧工作“被邊緣化”,迫切需要引起重視。如何使他們走出“邊緣”地帶,回到政策關照的視野?這首先需要職能部門來一場徹底而全面的摸底行動。 人民日報不久前在基層采訪時,有貧困群眾大吐苦水:相鄰的貧困村易地扶貧搬遷,每戶補助好幾萬元,貧困戶從半山腰搬到了平壩上的農民新村,住上了配套設施齊全的新房。而自己所在的非貧困村,貧困戶沒法享受這個好政策,仍住在高山險坡上,想搬卻搬不下來。非貧困縣、非貧困村的貧困戶脫貧工作“被邊緣化”現(xiàn)象,由此被曝光。 “貧困程度不相上下,為什么扶持政策天上地下?”這是非貧困村貧困戶的不解,也是真切的現(xiàn)實問題。貧困村可能有富裕戶,非貧困村也可能有貧困戶,實屬常識。據(jù)統(tǒng)計,全國41%的貧困人口分布在非貧困村、45%的貧困人口分布在非貧困縣。我國目前仍有7000多萬貧困人口,如果忽略了非貧困村的貧困人口,約有3000萬人將無法及時脫貧,如此算來,還真不可掉以輕心。 “在扶貧的路上,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家庭,丟下一個貧困群眾!闭蛉绱,扶貧必須一視同仁,貧困人口必須受到同等關注,而不論他們來自哪里。一定程度上說,非貧困村的貧困人口最容易被忽視。其實,扶貧本就該不論地域,只論貧困程度。哪怕發(fā)達如上海,如果有貧困人口也應該納入扶貧工作。 誠如報道所稱,扶貧不能留“死角”,非貧困縣、非貧困村的貧困戶脫貧工作“被邊緣化”,迫切需要引起重視。如何使他們走出“邊緣”地帶,回到政策關照的視野?這首先需要職能部門來一場徹底而全面的摸底行動。摸底起碼有兩個好處,一是搞清楚誰是真貧,分布在哪里?二是搞清楚誰是假貧,有多少富人戴著貧困帽? 若能摸清貧困底數(shù),就會發(fā)現(xiàn)很多問題。比如山東省2014年對7萬多個行政村、7000多萬農業(yè)人口進行了貧困精準識別,結果發(fā)現(xiàn),個別地方存在人為把貧困戶指標分解到貧困縣和貧困村、扶貧需求不夠清晰等問題。可見,扶貧先摸底,脫貧才能徹底。 摸底之后,就應該“扶真貧、真扶貧、真脫貧”。中央一直強調精準扶貧,這“精準”二字,至少應該體現(xiàn)在六個層面:扶貧對象精準、項目安排精準、資金使用精準、措施到戶精準、因村派人精準、脫貧成效精準。如果落實到位,不管是哪里的貧困人口,想來都能早日脫貧。 說到扶貧,不少人會想到排排坐、分果果,分分錢、分分物。如果這樣理解,就過于膚淺了。扶貧離不了錢物,否則“兩不愁、三保障”——貧困人口不愁吃、不愁穿,義務教育、基本醫(yī)療和住房安全有保障——就沒法實現(xiàn)。但貧困人口需要的不是拐杖,而是自己也能健步前行,所謂的“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”正是這個道理。 消除扶貧潛規(guī)則,遏制扶貧亂象,歸根到底還需要重構鄉(xiāng)村秩序、改善基層治理。換言之,貧不貧、扶誰不扶誰,不能由哪個人說了算,而要有統(tǒng)一的標準和規(guī)范。而在扶貧路上,不能讓任何貧困戶被邊緣化。 |
|Archiver|手機版|小黑屋|臨汾金融網(wǎng) ( 晉ICP備15007433號 )
Powered by Discuz! X3.2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